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感冒等常見的疾病,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一件事情,治療這些常見的疾病,一般吃點藥物就可以了,可是藥物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視。那么,如何減少藥物對孩子的傷害?家長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除了注意儲存藥物,還要搞清楚自己不是醫生,不要隨便給別的孩子推薦藥物。
1.注意藥物儲存條件
家長從醫院取回藥品以后要注意藥物的儲存條件,是常溫、陰涼或是冷藏等;給孩子服藥以前,需要確認藥品的有效期并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確定藥品的包裝是否完整,顏色、氣味是否有異常等。
2.別隨便給其他孩子推薦藥品
藥品是專業性非常強的產品,不要隨便給別的孩子推薦藥品,也不要隨意聽從別人的建議而給孩子服用藥品。有些人看別人家孩子吃什么藥管用,就拿來給自家孩子吃,這樣做是不安全的。
3.對孩子病情做初步評估
作為家長,在孩子生病時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要對孩子病情的嚴重性有一個初步的評估,不要一感冒就想著輸液、吃消炎藥。
對于普通感冒,我們經常開玩笑說:“吃藥七天好,不吃藥一周好”。意思就是說吃不吃藥都一樣,主要就是對癥處理,比如降溫、緩解鼻塞、頭痛、稀釋痰液等等。
4.給孩子做藥物代謝相關基因檢測
曹曉梅表示,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數據顯示,中國兒童用藥不良反應率為12.9%,為成人的2倍,新生兒用藥不良反應率高達24.4%,為成人的4倍。“兒童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高,跟多種因素有關。另一方面,不良反應的發生跟個體基因也密切相關。”
曹曉梅介紹稱,兒童安全用藥基因檢測,一般包括藥物代謝基因檢測,如CYP2C9、CYP2C19、CYP2D6等與藥物代謝緊密相關的“P450家族酶”基因,了解孩子對于三大類常用藥物的代謝類型,避免孩子因用藥不當而產生嚴重不良反應。
5.別讓孩子長期服用保健品
曹曉梅提醒廣大家長,現在市面上會有很多兒童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藥品或者保健品,很多家長會讓孩子成年累月的服用,其實這是不科學的。“不要以為孩子吃了維生素有益無害。其實吃多了并不好,同樣會對身體造成損害。”
曹曉梅認為,微量元素一般情況下也不用另外補充,除非有缺乏某種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的臨床表現并經醫生確認需要補充的。嬰幼兒服用維生素A,如一次劑量超過30萬國際單位,可引起急性中毒;長期服用5萬~10萬國際單位,6個月左右可發生慢性中毒。除維生素A以外,維生素D過量會造成多臟器點狀鈣化和多尿;維生素E過量會導致出血傾向。
一些家長看孩子身體處于發育階段,于是就購買一些保健品讓孩子吃,自認為這樣做可以增強孩子的抵抗力,而實際上這種做法,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家長要及時停止自己這種盲目的行為。在孩子的飲食上,應該多給孩子吃新鮮的果蔬,大魚大肉要少吃,避免孩子出現肥胖癥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