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一旦確診,需終身用藥治療。
而說到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就不得不提降糖界的“一哥”——二甲雙胍了。
二甲雙胍應用臨床已經有60余年歷史,是目前全球應用最廣泛的口服降糖藥之一,也是全球防控糖尿病的核心藥物。[1]
2017年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把二甲雙胍作為2型糖尿病藥物治療的首選、2020年美國糖尿病協會(ADA)指南推薦二甲雙胍為貫穿治療全程的一線用藥。[2-3]
作為經典降糖老藥,二甲雙胍不僅得到了權威認可,也在老百姓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2020年,格華止緩釋片(鹽酸二甲雙胍緩釋片)榮登了由家庭醫生在線、《醫藥經濟報》等機構共同舉辦的“2019-2020年度家庭常備藥上榜品牌”。
然而,二甲雙胍雖是公認的降糖好藥,但在實際服用過程中,卻存在一些小缺點。
臨床發現,約20%~30%的患者服用二甲雙胍后,出現了胃腸道不適癥狀,主要表現為消化不良、惡心、腹瀉、嘔吐、腹脹、腹痛等。[4]
不少糖友因此談“胍”色變,甚至萌生了停藥的想法。
后臺,就有讀者留言問:
其實,胃腸道反應是服用二甲雙胍時很常見的不良反應,糖友們不必草木皆兵。
研究顯示,二甲雙胍引起的胃腸道反應發生多為一過性,常出現在治療早期(絕大多數發生于前 10 周),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患者可以逐漸耐受或癥狀消失。[1]
而且,這種不良胃腸道反應,通過合理的用藥方法可以得到有效改善甚至避免。
簡單3招,減輕胃腸道不良反應
讓你安心吃“胍”
為了減少二甲雙胍相關的胃腸道反應,根據《二甲雙胍臨床應用專家共識(2018版)》推薦,可以采取以下3種方式應對:
1、隨餐服用
二甲雙胍具有高度水溶性,進入胃腸道后會迅速溶解、釋放。
若是空腹服用,則會導致胃壁在短時間內受到大量藥物的刺激,從而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不良反應。
隨餐服用不僅有利于規律用藥,還可以與胃腸道食物混合,減少對胃黏膜的直接刺激,減輕胃腸道的不良反應。
2、小劑量起始,逐漸加量
初次服用二甲雙胍的人群,由于對該藥的耐受性不同,建議從“小劑量起始,逐漸加量”,有助于減少胃腸反應。
開始時服用 500~1000 mg/天,1~2 周后加量至最佳有效劑量 2000 mg/天 或最大耐受劑量。[1]
考慮藥物的臨床療效及患者依從性,可采用簡化的劑量方案:起始 500 mg,1天2次,如無明顯胃腸道不良反應,隨后可逐步增至 1000 mg,1天2次。[1]
3、調整服用劑型,改為緩釋片
二甲雙胍的胃腸道不良反應與劑型有很大的關系。
目前,市面上二甲雙胍的常用劑型有三種,分別為二甲雙胍普通片、緩釋片和腸溶片,其中普通片劑的胃腸道反應最高,腸溶片稍低,緩釋片的不良反應最少。
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ADA)最新指南建議,若患者不能耐受二甲雙胍普通片引起的胃腸道反應,二甲雙胍緩釋片可能是更容易接受的選擇。[3]
緩釋片是普通片的“升級版”,服用后在胃腸道內緩慢溶出、釋放,有效降糖的同時,具有更好的胃腸道耐受性,且一天只需服用一次,可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1]
以前面提到的上榜“家庭常備藥品牌”的二甲雙胍緩釋片為例,其源自德國品質, 在制作工藝上,采用了特別的GSD雙相緩釋技術。
優勢一
可以延長藥物在胃內停留的時間,實現一天吃一次緩釋片與一天吃三次普通片的降糖療效相當。
優勢二
由于藥物釋放速度減緩,也能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一項美國回顧性研究顯示,起始用二甲雙胍緩釋片可使胃腸道不良事件發生率減少50%,腹瀉事件發生率減少75%,從二甲雙胍普通片轉換為二甲雙胍緩釋片的患者,胃腸道事件發生率較轉變前減少50%。[5]
△起始使用二甲雙胍緩釋片的胃腸道不良事件顯著減少
因此,有胃腸道不良反應的糖友們,不妨調整服用劑型,改為緩釋片。
每日僅需服用1次,就可達到緩慢釋放、平穩降糖的效果。[6]
有人可能會嫌麻煩,覺得不如直接停藥或者換藥算了。
在此,必須提醒一下各位糖友,二甲雙胍不能貿然停止服用。
為什么服用二甲雙胍期間不能隨便停藥?
有些糖友服用二甲雙胍后,一出現胃腸道不適就擅自停藥,這是非常不可取的。
首先,二甲雙胍是2型糖尿病的基礎用藥,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若是隨意停藥,必將導致血糖出現波動,從而容易引發糖尿病并發癥,給患者的生命帶來極大的威脅。
我國每年因糖尿病死亡人數則高達83萬,比“癌癥第一殺手”——肺癌的年死亡人數還多。
其次,二甲雙胍在降糖的同時,還能給患者帶來額外的好處。
2020年ADA指南肯定了二甲雙胍的心血管保護作用。[3]
此外,科學家們還不斷挖掘二甲雙胍在減輕體重、抗衰老、防癌等方面的作用。[7-9]
擅自停用,患者將無法“享受”這些額外的好處。
最后,二甲雙胍常常和其它降糖藥聯合使用,若是擅自停服,將不能得到協同降糖的效益。
因此,服用二甲雙胍期間,患者應嚴格遵守醫囑用藥,切不可擅自停藥。
編輯:木木
出品:《中國家庭醫生》雜志社
學術指導:勵麗教授
內容來源:“家庭醫生”公眾號(ID:jtys1983)
參考文獻:
1.母義明, 紀立農, 李春霖,等. 二甲雙胍臨床應用專家共識(2018年版).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19, 027(003):161-173.
2. 賈偉平,陸菊明,紀立農,等.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中華糖尿病雜志, 2018, 10(1): 4-67.
3. oyle-Delgado K, Chamberlain JJ, Shubrook JH, Skolnik N, Trujillo J. Pharmacologic Approaches to Glycemic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Synopsis of the 2020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 Clinical Guideline. Ann Intern Med, 2020 Sep 1.
4.Dujic T, Zhou K, Donnelly LA, Tavendale R, Palmer CN, Pearson ER.Association of Organic Cation Transporter 1 With Intolerance to Metformin inType 2 Diabetes: A GoDARTS Study. Diabetes. 2015;64(5):86-93.
5.Blonde L, Dailey GE, Jabbour SA, Reasner CA, Mills DJ. Gastrointestinal tolerability of extended-release metformin tablets compared to immediate-release metformin tablets: results of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Curr Med Res Opin, 2004, 20(4):565-572.
6、胡愛民,徐乃佳.二甲雙胍:3種劑型,3點注意. 家庭醫藥. 2015,07:42
7. Ji L, et al. PLoS One. 2013;8(2): e57222.
8. 陳弘毅. 二甲雙胍新作用[J]. 家庭醫學, 2001(12):56-56.
9. Libby et al., Diabetes Care, 2009;32:1620.